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齐鲁文化:礼乐之邦的艺术绝响(图)

齐鲁文化:礼乐之邦的艺术绝响(图)

2010-11-16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央视国际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  深埋地下近2000年的汉画像石,同样是一部部刻在石头上的艺术杰作。目前,全国已出土10000多块汉画像石。其中,无论数量还是质量,均以山东为最。

  “济宁汉画甲天下”。出土于嘉祥县的武氏墓群石,是汉画像石的巅峰之作。武氏祠内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。

  蹲立在武氏祠内的一对大型石狮,是我国最早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石狮造型艺术珍品,堪称石狮雕刻的鼻祖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在包括伏羲、女娲、三皇五帝在内的十位古代帝王画像石中,大禹的后边紧跟了一个夏桀,这种别具匠心的安排,体现的是原始察终,见盛观衰的思想。而祠堂墙壁上的其他三组人物,为列女、孝子及忠臣,分别表现了节、孝、忠三个观念。武梁祠的设计,采用了类似《史记》的著述原则。但这是一部图画的历史,是来自民间的声音。

  武梁祠画像石中的人物全部处于飞动的节奏之中。这种形式上的极度夸张充分显示了汉代的民族自信力和刚健自强、浪漫进取的时代精神,是一种典型的大国气象。

  汉画像石的本土题材,粗犷、雄浑、庞大、崇高,艺术地体现了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。而充满异域风情的乐舞百戏等场面,则彰显着汉代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,和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、开放包容。山东沂南北寨出土的这块画像石,表现的汉代杂技源自古代缅甸。

  汉画像石打破了艺术和实用的界限,打破了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界限,也打破了绘画、雕刻和建筑之间的界限。岁月流逝,其实用元素逐渐褪去,其不朽的艺术精髓日益凸现,汉画像石也从大众走向了经典。

  佛教传入山东地区以后,这种新的宗教观念也带来了新的艺术样式和审美趣味,它同山东自古擅长的石雕艺术结合在一起,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载体,这就是佛教造像。

  青州,传说中大禹设置的古九州之一,也是山东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。

  1996年10月7日,在与青州博物馆一墙之隔的工地上,人们意外开启了一座古代地下窖藏。经过七天七夜抢救性考古挖掘,人们才发现,这是打开了一座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。400余尊尘封已久的佛像,终于盛世重光。这些佛像全部来自青州历史上的龙兴寺。这是一个改写中国美术史的重大事件。

  这些佛像的时间跨越了公元5到6世纪,大多秀骨清像、褒衣博带,是典型的汉化佛像风格。其中,有一种特殊的雕刻风格格外引人注目。

  这尊雕像,被认为是龙兴寺佛教造像的代表。她的脸上完全人间化、中国化的微笑、安详、温和、静谧和些许神秘,使她被誉为东方的“蒙娜丽莎”。

  尽管龙兴寺的雕塑作品被长期湮没于地下,但是以人为载体的雕塑技艺却始终在流传。到宋代,又一座雕塑艺术的高峰在山东出现。这就是济南长清灵岩寺里的宋代彩塑。这四十余尊彩塑,表现了释迦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。它们均以现实人物为原型,生动逼真,无一雷同。甚至身上的血管和青筋都历历在目。灵岩寺彩塑被梁启超誉为“海内第一名塑”。

  山东古代文化艺术的辉煌与传承,除了物化为石质、泥质的碑刻、画像石、雕塑,更多的是以纸、绢为载体的文学和绘画作品。如果说,贫困和流离还可能成为文学,特别是诗歌繁荣的温床。那么,绘画的繁荣必须依赖一片安定、富庶的土壤。

  《游春图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绢本绘画作品。它的作者是山东阳信人展子虔。他生活在经过了长期分裂、战乱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王朝----隋朝。这幅画散发着古典的悠闲与平和,它所呈现的题材和技艺标志着山水画已经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。展子虔被后代画家誉为“唐画之祖”。

  宋代,封建经济空前繁荣。中国的绘画艺术也达到了最高峰。齐鲁画家是当时画坛的一个重要群体。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代表了宋代纪实绘画的标志性成就。他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,全画长达5。28米,有人物550多个,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。

  从《诗经》开始,《齐风》、《鲁颂》分别唱出了民间的通达和庙堂的高雅,歌诗里是两种迥异的风俗和两个不同的国家。《诗经》而后,齐鲁文坛,代代相承,灿若群星。

  两位作家,在同一个城市,同一个年代,作品同样流芳百世,共同擅长同一种体裁,而又属于完全不同的风格流派,有多少这样的奇迹可以重来?南北宋之交的山东济南,就演绎了这样的文学和城市传奇。宋代的济南,“潇洒似江南”,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和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,共同书写了这段可遇不可求的历史传奇。

  李清照的前半生,是一名中国古代知识女性可能获得的最美满的人生。除了和丈夫的时分时别,没有任何事情可以给她带来些许哀愁。她的哀愁也是如此美丽: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,点点滴滴。

  然而,山河易色,国破家亡。战争的巨浪把李清照卷到了江南,也卷到了社会的边缘。终其一生,她都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,没有回到过去的生活,甚至没有看见任何回到过去的希望。

  辛弃疾出生时,中原已经在金朝政权的控制之下。图谋复国,是辛弃疾从少年时代就激荡不已的理想。当金朝再次南侵时,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,在敌人后方起兵抗金,屡建战功。

  和李清照一样,他也在一个萎靡不振、无所作为的政权下耗尽了所有的梦想、才干和回到故乡的希望。“国家不幸诗人幸”。社稷大厦将倾,为辛弃疾的豪放和悲壮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和背景,也铸就了辛词慷慨纵横、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。后人评价他的作品:别开天地,横绝古今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山东  文化